作者 | BastianK

BastianKBastianK

桥梁工程师

德国摄影师

NiSi滤镜合作摄影师

 

坚信,生活的美妙在于发现,每张作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关于那些精彩的瞬间,每个都值得我们纪念。

▲索尼A7s | 福伦达35mm1.7+5PCX Opto适马+耐司抗光害滤镜 | 五连拍全景图

 

 

随着相机ISO水平的提高,几乎连入门级的天体摄影相机都可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但是如果想要得到低噪点和高动态范围的图片,或者需要打印成大海报,那你就需要好好看这篇文章了,我会在本文中分享几个实用的小技巧。

 

1、曝光叠加

 

曝光叠加▲在同一位置、单帧模式下使用曝光叠加

 

使用这个方法我们需要利用光的波粒二象性。当你只拍摄一张照片时, 不难发现,在1200到4200万像素之前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被捕捉到, 而这些缺失的有用信息很可能导致图片出现噪点和色偏。

 

而在不移动相机的情况下使用曝光叠加拍摄多张照片,这时你可以使用Adobe Photoshop来处理这些图片像素上的“错误信息”。

 

处理前:单张▲处理前:单张图片

 

处理后:12张叠加▲处理后:叠加图片(12张)

 

可以看到区别非常明显,特别在前景较暗的时候单张曝光根本不能用。不过,这种方法也有一些局限性。在曝光叠加之前必须先对齐图片,这操作起来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摄影师Ian Norman在lonelyspeck.com网站上有一些介绍这方面的教程,如有兴趣不妨看一下)

 

此外,当我们拍摄的场景中有一些其他的景物,(如图)需要将叠加的前景和背景结合在一起时,可能会产生一个问题:

 

加入所有“天空”图层▲加入所有“天空”图层

 

最终合成图片▲最终合成图片

 

叠加的“天空”图层中,前景会变得模糊,山脉的所有尖峰都重叠在一起,所以在这个山脉尖峰重叠的区域,以及合并后的图像之间都没有星星。所以我们不得不加入一个“非叠加”的部分,作为第三层,与此同时会增加图片的噪点,来重新找回这些“走丢”了的星星。

 

总而言之,如果想要用这个方法得到一张好的图片,你得在坐在电脑前花好一番功夫

 

 

2、星象探测器

 

赛特龙纳米探测器▲赛特龙纳米探测器(白色盒子)与相机安装图

 

目前市场上有几款移动星象探测器,我使用的是赛特龙纳米探测器,据我所知这是最小最便宜的。

 

星象探测器有什么用?

在地球自转的同时,它能以同样的速度反方向旋转,因此我们可以使用更长的曝光时间,甚至可以使用更低的ISO或更慢的镜头。

 

没有探测器▲使用前:没有探测器长曝2分钟

 

安装探测器▲使用后:安装探测器长曝2分钟

 

理论上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不过在这里有几点我必须提醒一下:

  • 你需要准备一个探测器和一个球型镜头(以及一个可以快速装卸的固定夹),这些东西至少需要1公斤的电池。

 

  • 校准对长曝非常重要,但操作起来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我强烈建议你去找一个极地探测器,不过它只能在看得到北极星的地方(即北半球)才有用哦。

 

  • 一旦你的位置移动,就不得不再次调整探测器。

 

  • 你需要对前景进行二次曝光(否则会变模糊),前文“曝光叠加”那部分也有讲到同样的问题。

 

  • 曝光时间较长(几分钟)时,可能需要进行长曝降噪(“暗幅”),这会降低快门速度,使快门速度变得非常非常慢。

 

其实我对这个星野赤道仪曾寄予厚望,以为它能让我的天体摄影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但实际上我并不是特别满意。它不但大大降低了我的拍摄速度,还增加了很多后期的工作。

 

 

 

3、全景图像

 

前文的五幅全景图▲前文的五幅全景图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前文有出现过这张星空图片,我下面介绍一下后期处理这个图片的过程,以及如何使用全景来提高图片质量。到底如何操作呢?

 

举个例子,你可以放弃只用一个单水平框架的24mm镜头,而是用4-5个垂直框架的35mm镜头代替来拍摄。

 

这样子用Lightroom编辑时很容易就能对齐,最终的全景图像保留单张图像的品质,甚至效果更好,因为你可以有效地用54 x36mm而不是36x24mm的传感器来拍摄图像。

 

21mm 2.8 单帧▲21mm 2.8 单帧 100%比例

 

从35毫米的全景图中等比缩小▲从35毫米的全景图中等比缩小

 

在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直观地看到当用竖幅拍摄全景照片时,图像质量提高多少。这张图片其实是五张,而不是1张。你可以使用更长的镜头(比如FE 55mm 1.8),然后用全景图来进一步提高图片质量。

 

我推荐你准备可旋转的快速固定夹和一个支架,这样拍摄全景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个28mm镜头,像FE 28mm 2.0,或者像福伦达的35mm,有500万PCX滤镜,这个设备非常好,因为你只需要在竖屏中摆一排镜头,很容易做到。

 

我拍摄了大约30%的重叠部分:在相机屏幕上, 很容易可以发现更亮的恒星,我选择一个作为参照,看着网格,然后旋转夹子和相机,直到恒星移动了大约三分之一的距离。

 

这个过程中可能需要把相机稍微倾斜一点,这样在画面中会星空的比例会多一点。看一下本章开头的五张照片,中间的是最完美的。

 

更多我经常使用的后期处理的方法后续会讲到。听起来是不是很复杂?其实实际应用的时候要简单得多。和我一起旅行的同伴既没有大支架,也没有固定夹,而且从来没有拍过全景图。

然鹅,下面这张是他拍的,还不错吧:)

全景六连拍▲尼康D7000(16mp,APS-C)

适马 Art 18-35mm 1.8 , 18mm f/1.8

全景六连拍

 

 

 

4NiSi抗光害滤镜

 

耐司抗光害滤镜圆镜77mm▲耐司抗光害滤镜圆镜77mm

 

 

 

耐司出品的这款抗光害滤镜是由一种特殊的玻璃制成的,它可以过滤由钠蒸汽灯发出的黄光。这种灯经常用于路灯,也是造成光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抗光害滤镜的效果明不明显主要取决于你拍摄场景的光污染程度。在这个例子中,区别很明显:

 

无抗光害滤镜▲无滤镜

 

使用耐司抗光害滤镜▲ 使用耐司抗光害滤镜

 

当然,如果光污染较少,效果也就没那么明显了。不过总的来说,在更近距离的观察图片,污染光确实大量减少了。

 

无滤镜▲无滤镜

 

使用耐司抗光害滤镜▲ 耐司抗光害滤镜

 

乍一看,很多人会以为这种效果仅仅是通过调整白平衡来实现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我试过了。有一点小小的不足,抗光害滤镜吸收了光污染的光线减了0.7档的光,如果外界光线不够,可能拍出来会有些曝光不足。

 

我用的是耐司的抗光害77mm圆镜版本,他们还有180mm、150mm、100mm系统的抗光害方镜可供选择,广角和超广角镜头也可以用~

 

总结

 

文章提到的前三种方法,都是为了提高天文摄影的拍摄效果,而拍摄全景和抗光害滤镜是我最喜欢的

 

在拍摄前,无需购买昂贵的设备,也不用不停校准。甚至可以用手上已经有的标准镜头(不用再重新购买一个广角镜头),而且后期处理很简单,不太耗费时间。

 

在文章开头的图片,我只是用Lightroom进行编辑,设置都用不着Photoshop。特别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我建议你使用这个方法,而不是买一个探测器。或者,你可以使用曝光叠加拍摄多组图片,然后深入研究如何用Photoshop把它们合成一张好看的图片。

 

当然,这些方法也可以组合在一起使用。你可以用全景模式拍摄所有的照片,也可以从几张叠加的照片中获得全景。随着难度的增加,付出的努力也要更多。

 

有时你会在接近光污染的地方拍摄耐司的抗光害滤镜滤镜也能提供很大的帮助,大大节省繁杂的后期工序~

 

 

图片/BastianK 翻译/Joy JIang

编辑/Maisy L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