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Si · 专访
蔡康
达人兄弟摄影俱乐部创始人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会员
上海市黄浦区摄协副主席
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
携程旅行签约摄影师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毕业于新加坡理工大学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回国后从事IT行业。 2010年开始摄影创作,毕业于中国摄影家协会北京摄影函授学院摄影专业,对摄影艺术有了一个新的认识。2017年创立了达人兄弟摄影俱乐部。
获奖经历:2010年开始在摄影杂志第一次发表作品,2013-2015年获得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和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各类全国摄影大赛以及中国摄影家协会媒体《大众摄影》等举办的全国摄影大赛、月赛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十多次。2015年12月作品入选photoShanghai摄影展并在中华艺术宫展出,2015-2016年多次参加‘历博杯’上海历史建筑摄影大赛并获得金、银、铜等奖项,作品被上海历史博物馆永久收藏。2016年11月多组作品入选第十三届上海国际摄影艺术展。2017年入选上海市摄影双年展。
Q1
蔡康老师您好,很高兴邀请到你参与本期的摄影师访谈,开启摄影之路的契机是什么?刚开始接触摄影的时候,您最关注的是什么?受到哪些影响?
蔡康:
有很大一部分摄影人从小学过美术绘画的经历,我也是其中之一,但因为后来没有从事美术相关工作而遗憾过,而摄影刚好可以填补这种遗憾。自从走上摄影之路,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重心都发生了巨大改变,这种改变让自己由里至外都更加自信更加积极和乐观了。
从摄影最初的模仿状态,到现在的主观创作,需要一定时间来学习累积和沉淀,很庆幸自己能执着坚持着一些摄影题材。这不但是考验一个摄影人的毅力和耐力,更能让他钻研去把这些题材丰富和深透,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Q2
您会给自己制定拍摄的计划吗?比如每年每月这样的周期性的计划?会做一些什么准备工作?
蔡康:
就拿我拍海做个例子吧,拍海需要准确掌握潮涨潮落的时间,礁石和海浪的配合少一分多一分都不一样,需要恰到好处。拍海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体力和体魄,在陡峭的岩涯上攀爬在湿滑的礁石上行走,有时候为了贪图最后一点光影,在潮汐快满盈时弹出最后一张快门,抓起相机撒腿就跑。
往往是要沿着下面绕上很远才能爬上堤岸,回头一看好险潮水早已经末过刚才的位置。总的来说拍摄风光都是需要准备充分才能拍到比较满意的作品。
Q3
从您的作品主题上看,很多作品都是水景、建筑、纪实、抽象等,启发您拍摄这些作品的灵感从何而来?
蔡康:
如果你深爱大自然一切美的给予,尊重并且崇敬,那么你就会在拍摄时融入自己的个性和感悟,运用自己觉得适合的拍摄方式来表现。
Q4
能否分享一下你最为得意的作品?讲一下拍摄过程。或者讲一个让你最为记忆深刻的拍摄故事?
蔡康:
首先我想说我心中的那片海岸线,须有礁石,有海域,有当地人劳作的痕迹和地理地质特点。
譬如闽南海岸线,沙滩上三角木桩架子是渔民们捕捞的器具;尖狭的黝黑的礁石具有显著的闽南火山地质特色;断层的岸礁险峻中气势磅礴一泻千里;特别是潮位低落时竟无意中拍摄到一座古火山口,在晚霞的圣光中,似乎向人们在诉说那些古老的岁月。
蔡康:
在粤东海岸线,岩石地质形态更为多样,红石滩、绿苔礁、玄武岩,有的如双龙出水,有的呈刀削状,有的怪异堆砌着在光影里更是显得时而神圣时而诡异,让人感觉仿佛一直穿梭在魔界与仙境。
最喜欢用慢门来表现海岸,在我看来长曝的慢门画面以其独特的魅力,将时间的流动不断的累积在画面当中,可以让人在画面当中既看到了流动的过程,也感觉到了瞬间世界停止的恍惚。
Q4
到目前为止您最遗憾的事情是什么?您未来最大的期望或者计划是什么?
蔡康:
遗憾的是目前的工作安排非常密集,没有更多的时间潜心自己的专长创作,比如拍摄海岸线的计划一直被搁浅,在未来还将继续自己的这个计划。
Q6
您欣赏的摄影师有哪位?从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了什么启发?您最喜欢他/她哪一张照片?为什么?
蔡康:
我看过国外很多风光摄影大师的作品,如,Max Rive、Carlos Resende、Christopher Soukup、VassilisTangoulis等等。在他们作品中都浓浓的充斥着那份属于他的个人情绪。再搭配有着极强电影感画面和层次,让每一位观者都过目难忘。
其中的情绪感会在不经意间就引起我们的共鸣,或许在这繁杂的尘世间,正需要这样一份安静的瞬间来帮助我们找回属于自己的瞬间。我更喜欢他们的独立探索的精神,从他们的作品中让我感触到了,风光摄影不只是跟风和扎堆拍照,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对于这个说法,国外的风光摄影师早已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他们常常是单枪匹马的,有时一个人开着车载着行李器材,有时独自翻山越岭徒步涉溪,在那些游客还尚未涉足的大自然中,一切都显得尤为神圣,镜头下的美景更是妙不可言。
图片/蔡康 编辑/Maisy Lau